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筑魂工程,承載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美好夢想。近年來,鋼城區汶源街道楊家大峪村堅持問題導向,補齊工作短板,積極回應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關切,讓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午10點,汶源街道楊家大峪村的幸福食堂就已經熱鬧起來,工作人員正在準備送餐到戶。食堂工作人員吳茂俊告訴記者:“我們村共有6戶吃食堂的,但是距離都很遠,所以我們倆分頭,騎車或者走路給他們送去。”愛老幸福食堂,弘揚敬老美德。據了解,楊家大峪村地處山區,有170戶人家,由于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家,他們的吃飯成了難題。2018年,在鋼城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興辦幸福食堂,解決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用餐問題,讓他們在這里品嘗到幸福的味道。楊家大峪村村民桑志蓮說:“食堂太好了,每天送的飯菜都是熱乎的,我們也不用自己做了,日子越來越好了。”

鄉村文明建設不僅惠及民生,更激活了村民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眼下正是給蘋果樹施肥時期,在村民桑慶軍的果園里,村民們正聽他傳經送寶。往年,由于果農缺乏種植經驗,管理的蘋果差一點,種出來的蘋果產量、質量都不是很理想。楊家大峪村村民亓玉勝告訴記者:“桑慶軍經常給我們上上課,傳授經驗,告訴我們怎么施肥、打理、修剪,這樣以來,我們的蘋果產量也上去了,種出來的果子也更好了,他一指導我們心里也有數了。” 楊家大峪村是市級貧困村,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林果業,由于地薄缺水,管理不善,水果產量低,村民的口袋里并不富裕。楊家大峪村村兩委以鄉風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引導村民自力更生,變“要我富”為“我要富”。頭腦活絡的桑慶軍不僅研究起新的種植管理方法,還在村兩委的幫助下引進優質品種,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幫助下,楊家大峪村廣大村民靠水果產業,一年就增收600多萬元。 楊家大峪村村民桑慶軍種植果樹已經有十幾年了,經驗也比較足。他說“:自己富不算富,我也想讓我們村的果農從技術、產量、質量上提高一個臺階。讓別人吃著我們村蘋果和其他地方蘋果口感不一樣,形成我們本村的‘品牌’,也能讓大家的收入提上午,生活富起來。”

建設文明鄉村,共筑振興之路。逐步富裕的楊家大峪村將進一步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文化提升村民、產業富裕村民結合起來,長效推進“鄉村文明行動”,讓家園變得更加靚麗如畫,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楊家大峪村村委會主任楊士明:“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借助駐村第一書記的力量,在衛生改廁、環境綜合整治、道路提升上持續發力,通過鄉村文明建設讓我們村更加美麗起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